“人是一颗种子,要做一粒好种子”,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。他用一生,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。伟人的精神,就像那天边的星星之火,经久不息。为体会袁隆平院士研发之路的艰辛,汲取深藏“禾下”的不灭意志,涵养实干创新的作风。大数据与审计2302班在2024年5月6日开启了去往了解“禾下乘凉梦”的研学之旅。

1715563386861.jpg

1715563416135.jpg

1715563460608.jpg

进入博物馆后,我们从水稻的源起开始品味,看了稻作文化的发展,明白了稻作民俗的内涵。博物馆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水稻的生产、发展和影响的磅礴画卷,以及从古至今人类为了粮食所做的努力。农民们在金黄的麦浪中辛苦耕种,努力培育出一棵棵茁壮的麦苗。他们把希望和汗水浇灌在田地里,只为了一个愿望——让人们吃饱饭。

1715563520878.png

1715563616377.jpg

往博物馆里面走,映入眼帘的,是袁隆平院士一生的两个追求,一个是“禾下乘凉梦”,一个是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”。

他说:“搞科研就像跳高,跳过一个高度,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。要是不跳,早晚要落在后头;即使跳不过,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,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?”

他说:“在杂交水稻方面,我是做了一些工作,但最终的成果,是广大科技人员和基层民众一起努力得来的,功劳不能只归功于我一个人。我只是为中国人吃饭做了一点贡献,别的赞誉,我不能接受。”他为人民奋斗了一生,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。

1715563644905.jpg

1715563666934.jpg

研学结束了,参观结束了,但精神永存,每一个参观者都被这份伟大的使命所震撼,每个人都为这崇高的理想所鼓舞,袁爷爷的杂交水稻让我们怀念过去,也眺望着未来,它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道耀眼的光辉。

让我们向这些拥有一颗水稻和一个麦子的农民致敬,感谢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带来了丰收。愿每一个人都能吃饱饭,让袁隆平院士的贡献永远铭记于心。


(文/杨晓微 图/熊智 审/赵红梅 梁宗厚)

学院地址:湖南省长沙县黄兴大道南段128号

版权所有:©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